十八庄迎媽祖

起源

「十一塗城黑、十二草湖雨、十三阿罩霧爛糊糊、十四柳仔湳鋪石頭路」這句俗諺道盡大屯十八庄民們一輩子的回憶。

清朝年間,十八庄民以務農維生,因此雨水成為灌溉農地的重要關鍵。當時下哩仔(今烏日區東園一帶)稻田出現病蟲害,人們決定迎請地緣性媽祖前來巡田路祈求豐收,果然天降甘霖並消弭蟲害;往後,各庄亦爭相迎請,其範圍涵蓋烏日、大里、太平、霧峰、南屯、南區等地,共同形成「大屯十八庄迎媽祖」盛況。

自每年農曆三月一日起,以庄頭為單位,一庄輪過一庄,由各庄獨立辦理迎媽祖至農曆三月二十日止。各庄以「大旗」為憑,寫有庄頭名稱的大旗來迎請,才能將媽祖交接給下一個庄頭;然而,居民皆習以稱遶境當日為庄內的「媽祖生」,無不熱情地設宴款待親朋好友。

清朝年間,犁頭店(今南屯區)萬和宮老二媽參與十八庄迎媽祖,於農曆三月二十日回宮時,老二媽似乎遊興未減,信徒力扛神轎入宮不成,最後經擲筶得示以演「字姓戲」由「張前林後」始得入廟。使得流傳百年的「字姓戲」一同見證「十八庄迎媽祖」的發展。

「十四柳仔湳石頭路,十五吳厝庄一個堀,十六丁台仔拜拜咧家己囫。」信仰與生活密不可分,對於黔首黎民而言,這不只是文化,更是更深刻的城市記憶。